許多國小的故事時間以及圖書館或偏遠地區說故事活動,目前已經發展到以戲劇的方式演出故事,期更吸引孩子來聆聽故事,因此戲劇的表現能力以及方法,也成為近6─8年來的說故事趨勢,也是許多故事志工需要的訓練。我在培訓說故事、討論故事、延伸活動設計等過程當中,演出故事是一般故事人覺得最難以克服的障礙。在此,我分享一下在故事戲劇表現能力訓練的一段流程,讓有心說演故事的朋友參考。在此文章內,使用今年11月在福林國小故事團分享的課程記錄照片來呈現一段身體訓練的過程,照片是劉敏的相機拍攝的,因此篇純屬公益的分享,發表後,會知會福林國小參與的家長,若有家長表示不願意公開肖像,會立刻撤下。
(1)以眼神打招呼,接到眼神的人轉接給下一位。察覺真正看到對方的感覺。
(2)伸展筋骨,達到身體各個部位的覺察以及轉動各種身體面向,以求戲劇表現的肢體多面向性。
(3)團體架構出空間,提供空間的想像力、順序性輪流性的練習,同時也在伸展肢體肌肉與筋骨。兼具趣味性,合作性也在此刻產生。
(4)空間川流,培養身體與空間、身體與身體之間的交錯感,讓身體處在敏感的狀態。下一階段便是雙人接觸的練習,可加入眼神的交會、凝視的練習。
(5)地板空間,加上脫鞋後的身體發展的可能性提高。身體的張力延展、凝聚力的控制,兩者間的均速發展的練習,使得演員在表現情感時,有漸進的推砌效果。
(6)團體接觸、團體雕像練習,訓練身體即時的搭配對方身體的能力。
(7)團體即興雕像,可發展成每人一句台詞。台詞由自發性的觀察雕像,或當下的情緒反應後的語言表現。
(8)團體雕像可以越加越多,訓練身體結構能力,並覺察結構的美學。初級者較難覺察美學部分。需講師提醒如何欣賞,或創造美麗的雕像。
(9)利用繪本或童話故事當做題材,或故事的主軸。
(10)仔細共讀故事。此次使用聯合報系出版(原民生報出版)〈掉在水裡的房子〉的小巴掌童話。
(11)”掉在水裡的房子”故事的肢體呈現。躺在地上的房子就是掉在水裡的房子,這組,酷吧!
(12)"小鬧鐘的故事”肢體呈現,四個人組成鬧鐘,中間的人手臂當做鬧鐘的指針。很有創意吧!
(13)這一組呈現”小兔子的木棒”,由一個人演出木棒,超有想像力!
(14)講師只給予表現提示:整體雕像~流動~雕像~台詞。從旁引導,引發故事人創造性,而不給予建議或直接指導或給予一個答案。
以上為身體表現的基礎訓練之一小段切片,提供大家參考,若能獲得讀者更多的建議,或回應分享更多的肢體開發內容,則可達到我本著拋磚引玉而寫此文的初衷願望。
這些點子,歡迎說故事人運用,但有個小小請求,希望您若運用了,請在此文章給予留言或迴響,以示尊重。
最後祝大家說故事愉快,將最棒的故事說給孩子聽,將真善美的種子灑播在孩子的心田,滋養著他們,直到他們長大後,這棵善良的樹會茁壯發展。
恭賀布瓜榮獲2012/2013年臺北市學習型城市讀書會學習楷模獎
布瓜兒童閱讀帶領人讀書會研習活動1/15開跑
- Nov 29 Tue 2011 21:55
繪本戲劇表現的基礎訓練-by 劉敏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